当持有腾讯股票后,我发现自己对腾讯有了一种微妙的变化。在情感上,比以前更加有好感了。当然,希望这种好感不会左右判断。同时,关于腾讯所经营的业务,有想深入了解的冲动。研究微信就是来源于这样一种冲动。
微信是熟人通讯社交的平台。从现在来看,微信更像是一个超级APP,里面有11亿的用户,起到连接作用的则是公众号,微信支付,小程序,企业微信,小游戏等工具。
微信拥有11.5亿的用户,8亿的微信支付用户,100万个小程序,2000多万的公众号。
如何恰当地衔接好这些功能并不容易。然而我们却感受不到微信很难用。而且,微信的很多功能还给人以反常的感觉。比如
微信有如此庞大的用户,为什么不像其它APP一样设置开屏广告?
为什么不给商家开通群发消息的权限呢,大家一起分成多好?
微信团队也可以通过群发消息来推广腾讯的自家产品呀?
如果以赚钱为目的,这些都是多大的市场呀。然而,微信并没有这些商业化的变现。那么微信这个产品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呢?张小龙在2019年的微信公开课上,提到微信的产品设计有两个原动力。
原动力之一,微信是一个工具,它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性产品。原动力之二,微信是一个平台,要帮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出价值。如果我们从这两个层面去理解微信的诸多功能,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微信是一个工具
首先微信作为一个工具,它必须充分尊重用户,让用户有好的体验。拿微信的开屏页面来说,为什么不设置成广告呢?开屏页面一直是一个人看着地球,从未变过。
张小龙这样解释道: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着微信,微信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朋友”,而开屏页面可以说是微信的“脸”。显然你是不希望自己的“朋友”每天都换一张“脸”的。
还有,用户的聊天记录是非常珍贵的数据,能够用在商业化的很多地方。然而,出于对用户隐私的保护,张小龙提到微信一开始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云端不保存用户的聊天记录。
微信不做公众号的推荐,用户需要主动去寻找并订阅。
微信不会给一些用户特权,也没有等级制度。比如调高红包金额的上限,根据微信支付的消费金额设置会员等级。
其次,工具要能够提高用户的效率。这一点是很反常识的,因为大部分产品采取的是相反的思路。他们的做法是如何让用户留在APP上,尽可能多地剥夺用户的时间。这也正是微信与其它APP非常不一样的地方。
在发送消息上,发出之后不用再看是最有效率的。因此,微信没有所谓[已发送]、[已读]的提示。
不像其它APP一样,每年来一个总结,搞些活动来感动用户,打扰用户。
我们以前都经历过被垃圾短信轰炸,这种体验是非常糟糕的。微信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只设置了有限的提醒。比如官方很少向所有用户推送消息。公众号和小程序也不能向用户推送各类消息,除非用户主动允许这么做。大多数的公众号一天只能发一次文章。
小程序的出现也是为了提高用户的效率。因为在手机端,用户每天基本上只使用少数几个APP,其它APP打开的次数很少。对于用户而言,下载安装这些APP费时、费力;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开发APP成本也高。因此,这对于用户和企业来说,都是低效的。于是,小程序就诞生了。
在PC时代,企业可以把服务放到网站上去。用户访问网页也非常快捷,可以从一个网页跳到另一个网页。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打开网页的频率越来越低,而且下载企业APP也非常不方便。在PC时代,有网页作为载体,而在互联网时代,却缺乏这样一种载体。—「2017」张小龙:小程序正式发布,开启移动应用新时代
除此之外,让我最感到意外的是关于文章的细节。如果一篇文章有展开和翻页,是非常反大脑的信息处理模式的。因为你本来读的好好的,还要再去点一下再看,之前的阅读流畅感就被破坏了。这种低效的做法在微信里并没有出现,公众号的文章以及评论不需要展开或者翻页,阅读是一步到位的。
微信是一个平台
微信还是一个平台,那些有质量的内容都可以在上面展现自己的价值。
朋友圈作为熟人社交的广场,让每个人表达自己。公众号作为内容平台,让文字创作者提供优质的内容。小程序作为应用,让企业提供服务。
微信在小程序和公众号上,与其它APP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两者都没有入口。公众号没有分类、排行、推荐;小程序也没有像应用商店一样,提供小程序商店。用户获取公众号、小程序的方式,更多的是通过社交推荐,比如通过看一看,朋友消息。
对于看一看,里面有两个板块,一个是好看,一个是精选。前者是社交推荐,后者是机器推荐。
机器推荐我们尝试了很长时间,效果不太好。我跟团队说,要么你们降低内容的底线,要么你们认命做一个小众的严肃阅读产品。
并且,我不希望机器推荐是用户想看什么就给他什么。如果这样,用户迷信保健品,我们就推保健品的文章。如果从KPI的角度,这样是最容易完成KPI的。但是如果我们推荐给用户新的知识,用户会离开的。因为惰性是人共有的特性。没有人愿意主动去学习新知识,去伤脑筋啊。
而人类进化而来的社交体系,其实是一个具有纠错功能的复杂体系。如果你走偏了,会有人把你拉回来。
我一直很相信通过社交推荐来获取信息是最符合人性的。因为在现实里面,我们其实接纳新的信息,并不是我们主动到图书馆或者到网上去找的信息。大部分情况都是听到周边的人的推荐而获得的。
我自己这些年来看的书,没有一本书是主动找的,基本都是受朋友的影响。我也经常给一些朋友推荐书,推荐的效果往往会比他们自己去找书要好很多倍。就像如果很多人都说一个电影好,你一般都会想去看。这就是从众心理。因为你不去看可能就会落伍了。—「2019」张小龙:4小时演讲,全面总结微信8年
平台的做法也体现了一种共赢的理念。对于一个用户而言,他有着多样化的需求,11亿多的用户组合起来,需求就更多了。如此量级的需求,微信不可能单靠自己来完成。而作为一个平台则好办的多,他只要提供连接,然后由商家去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样,用户和商家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大家也更离不开微信了。
微信还是什么
现在对于微信而言,一个细微的调整,就会影响到数十亿人,就如同蝴蝶效应一样。比如去年朋友圈的评论里可以发表情包的功能一出现,就上热搜了。然后没过几天这个功能就取消了。因此,张小龙的微信团队对于新功能的尝试相当谨慎。
可能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每天有数亿人花这么多时间,花在手机里面浏览各种信息。而微信,可能是人们花时间最多的应用。所以我也经常会思考,微信作为一个基础的信息传递的工具或者说平台,我们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能会引起信息洪流的流向的变化——张小龙
张小龙在2020年的公开课上提到了最新的一些思考。
隐私。在信息获取便利的同时,人们也在出让自己的隐私,暴露自己的年龄、职业、爱好等等。
精准广告与用户隐私是矛盾的。对于微信来说,什么数据该用,什么数据不该用?
信息获取变得更加被动。我们每天接触到的大量信息都是推送的,而非自己主动选择。那么如何保证信息的质量呢?主流的推荐方式是机器推荐,即根据用户的以前的浏览记录,来推荐相似的内容。微信则走了另一条路,以社交推荐为主。
社会关系的复杂。人类逃不脱邓巴数字,那么扩大微信好友5000人的限制,是好是坏?
信息传播加速。所谓谣言传千里,那些能够激起恐惧、痛苦、愤怒、焦虑等强烈情绪的内容,会被广泛传播。
信息需要依靠参与者和强大的机制帮助平台做出仲裁。
搜索的困难。在PC时代,可以快速地进行网页的搜索。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APP都是一个孤岛,信息的搜索变得更加困难。微信希望通过小程序建立搜索机制,把信息打通。比如,搜索一个关键字,搜索出来的内容直接就是小程序内部的信息,而非只是弹出一个小程序。
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但只要微信一直以原动力为出发点,就不太可能走偏。从微信的产品观里,我也看到了一种善良。
在微信,我们要时刻提醒我们自己的是,我们自己就是用户,我们施加于用户身上的,最终也会施加到我们自己身上,有点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张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