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疫情作为一根导火索,引爆了全球股市。美股指数第一次垄断发生在1997年,而最近十天则遭遇了三次垄断。与此同时,全球所有的股市都在暴跌(2020年初-3月17日)。
目前国内疫情得到了控制,但国外疫情仍然处于不可控的状态。在恐慌情绪的蔓延下,我们可以在市场上看到不同的声音。
有的人看着自己的股票账户在缩水,难过呀。于是在纠结,是忍痛全卖了?还是死扛到底?
有的人看着股市大跌,正摩拳擦掌着想抄底。
有的人不嫌事大,希望再次见证下历史:美股再来一次垄断,或者给爷来一个二次垄断。
不同的认知有不同的做法。现在的我会怎么做呢?
先回到2015年我还在上学的时候,那一年正好A股市场大涨。看着市场一片大好,我也去开了户。当时的气氛有多火热呢。就是不论在上哪节课,你一抬头就能看到周围的人在看股票软件。
当然市场高涨的情绪没有一直持续下去。2015年6月12日,上午还是红彤彤的,而下午就上演了千股跌停。那时,作为一个刚入市的韭菜,对于投资完全没有概念。于是听从室友的意见,几天后就全部清仓跑了。
然后,我从2017年开始又重新接触了投资。我基本是把每月工资的一部分,不断地往股市里加的,资金比起2015年多得多。现在全球都在跌,看着账户在缩水,这种损失厌恶的情绪是非常强烈的。因为损失造成的痛苦要比得到带来的快乐影响大得多。
然而现在这种情况,我还是非常淡定的。因为我的参照点由股价变为了企业的内在价值。
假设我能够估算出一家企业值1400亿,而市场报价是1200亿。那么对于我来说,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买到这家企业,所以股市大跌,我应该开心才是。买入成本减去市场报价对应账户上亏得钱,它也就变得不重要了。因此,损失厌恶的情绪也就消失了。
那么为什么不先把股票清仓了,等适当的时候再买呢?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是全球的经济增速都会减缓。这时候应该清仓观望才是。这是因为市场是不可预测的。市场除了和经济相关之外,还和利率、通货膨胀、大众心理(所有人对股市的预期)等等都有关。然后市场的走势又与个股有所不同。这种千丝万缕的关系,我无法预测。
有人统计过一个有意思的数据,如果你在过去的18年里错过了20个交易日,那么你将面临亏损的局面。这被戏称为“闪电打下来时,你必须在场”。
自200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的18年间,上证综指的累计涨幅为142%。
这18年间里,涨幅最大的20个交易日的涨幅简单累加涨幅是144.36%,若是剔除涨幅最大的20个交易日,18年投资收益率将变成-2.36%。
在这18年的时间里,涨幅最大的十个交易日的涨幅简单累加数值85.91%。如果剔除涨幅最大的这10个交易日,这18年的累计收益率缩水近2/3,至56.09%。
此外,还有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如果我这次先卖了,然后再找机会买,并且判断对了。那么我就对自己会产生过度自信的错觉。尝到甜头之后,我下次还会继续这样做,并认为自己还可以判断正确。这样迟早有有一次掉坑里。
价值投资的鼻祖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将市场比喻成一位情绪不稳定的“市场先生”。
假设你在某家非上市企业拥有少量(1000美元)的股份。你的一位合伙人(名叫“市场先生”)的确是一位非常热心的人。每天他都根据自己的判断告诉你,你的股权价值值多少,而且他还让你以这个价值为基础,把股份全部出售给他,或者从他那里购买更多股份。有时,他的估价似乎与你所了解到的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前景相吻合;另一方面,在许多情况下,市场先生的热情或担心有些过度,这样他所估出的价值在你看来似乎有些愚蠢。
如果你是一个谨慎的投资者或一个理智的商人,你会根据市场先生每天提供的信息决定你在企业拥有的1000美元权益的价值吗?只有当你同意他的看法,或者想和他进行交易时,你才会这么做。当他给出的价格高的离谱时,你才会乐意卖给他;同样,当他给出的价格很低时,你才乐意从他手中购买。但是,在其余的时间,你最好根据企业整个业务经营和财务报告来思考所持股权的价值——《聪明的投资者》P173
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市场,而不是受它影响。现在市场的暴跌也是如此,我能做的也只有两件事:
-
有闲钱就买自己看好的,并且企业内在价值远高于市场报价的股票
-
适当调仓。把股票换到确定性更高,更优秀,价格合理的企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