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的正反面

Rewards_Good_Bad

Posted by 邬小达 on September 27, 2020

我们通常认为使用奖励或者惩罚可以有效地激励和改变人们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也在用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比如父母对孩子的口头表扬、老师给学生的作业打高分,老板给员工发期权奖励。这在工作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为了钱而工作,变成了一个默认选项。很多人谈起工作来,都是唉声叹气。从周一开始,就在盼着周五早点到来。而只有当每月发工资的那一刻,才是最快乐的。难怪有人说,千万不要把爱好变成工作,否则你会失去一个爱好。

美国的西海岸,有这样一个人,在一家公司工作了55年,现在89岁。每年拿着5万美元的薪水,从未变过。他的一天是这样的:早上开车的途中,去麦当劳买汉堡和快乐。到公司后,关上办公室的门,开始自己的工作。他描述每天都是跳着踢踏舞去上班,非常快乐。他就是沃伦·巴菲特。

世界是一场很好看的电影,但你不会想一辈子都在梦游。重要的是寻找一份职业。你早上从床上坐起,是因为你期待这一天,我有60年,都是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就是因为我做我喜欢做的。我感到非常幸运。——《成为沃伦巴菲特》

他在收购企业时也对应着一个极其严苛的标准:“企业家是爱钱还是爱企业?”他希望企业家热爱自己的企业,就如同他热爱伯克希尔一样。

从巴菲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薪水不是激励他每周工作的原因。他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去上班,是因为工作本身的乐趣。显然,薪水这种物质的奖励,所能起到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

科恩在《奖励的恶果》一书中,更是强烈批判了把奖励作为激励手段的行为。在科恩看来,奖赏的底层假设是行为主义的那套:“做这个就能得到那个”。然后,他通过道德、逻辑、实验数据等多方面的证据,论证了奖励为什么是有害的。奖励实际上会削弱人的内在动机,让人们丧失做某件事的兴趣。

奖励有害的五大原因

第一,奖励造成了控制感。奖励本质上与惩罚相似,都是一种操纵他人行为的手段。奖励通过诱惑的方式来实施控制。这种控制剥夺了被奖励者的自主性,有惩罚的性质。如果一个人非常渴望奖励,那么与奖励擦身而过所带来的损失与惩罚无异。

第二,奖励破坏了人际关系。奖励者高高在上地施予奖励,被奖励者“努力”去获得奖励。这还会导致被奖励之间相互竞争,引发嫉妒,削弱了合作。

第三,奖励忽视了潜藏在深层的原因。人们通常在问题出现时,才使用奖励的手段,比如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员工的工作没做好。但是奖励只改变了行为,却没有改变动机。比如为什么要做?期望得到什么?目标是什么?奖励本质上是一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

第四,奖励拒绝了冒险。我们常说,“懒惰”是人的天性。然而,实际上人的天性是有强烈好奇心的,我们会试图去磨练技能,迎接挑战,让自己达到更高的水平。一件事能不能做成,时代、机遇、个人等因素都会牵涉其中。那么假如你努力了却没做成这件事,没有得到奖励。但你回味起来,发现整个过程非常开心。这件事不也是很有意义吗?如心流理论所说,人们会因为活动的本身,而沉浸其中。而奖励恰好相反,让我们把焦点放在获得奖励上。为此,我们会选择容易的事情,拒绝冒险。几十份的研究报告发现:

  • 奖励越大,人们会寻找更容易的活
  • 奖励停止时,原先获得过的奖励的人会选择尽可能少做
  • 人们不仅在有奖励时更倾向于选择容易的任务,一般来说,冲着奖励做事的人也更青睐容易的任务

玩游戏也是如此。《对马岛之魂》有着大量的支线,我玩到后来,就只是瞄准任务所获得的奖励,只想快点完成任务。至于任务期间,骑马所看到的风景、遇到的人物、互动的对话,则没有太多的印象。

很多玩游戏的人,疯狂地刷奖杯达到白金。在他们眼中,不论任务枯燥还是有趣,都无所谓。因为他们只在乎白金。

第五,奖励最有害的是削弱了我们的内在动机,降低了做事的兴趣。

受内在动力驱使的人在工作或学习中的表现与那些成就动力很高的人相同:他们追求更大的挑战,展示更伟大的创新,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下往往表现得更好——《奖励的恶果》P76

奖励造成这种不良影响的原因有二。第一,如果某件事被定义为另一样事的先决条件,那么我们会认为这件事是不太想要的。对于得到奖励的人来说:如果要“贿赂”我做一件事,那么它一定是我不想做的。

第二种解释是奖励让我们有被控制的感觉,丧失了自主权(选择、决定的权力)。因为人天生就有一种自主的欲望。我们希望对自己的命运有一定的控制,我们希望自己可以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奖励可能会带有如下的特性,损害我们的内在动机:

  • 受到威胁
  • 受到监视
  • 预期要接受评估
  • 被迫在截止期前完工
  • 被呼来唤去
  • 与被人竞争(最具有控制性)

奖励的局限性

当获得奖励是一个人做事的目的时,奖励是有效的。奖励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通常是因为其满足了基本需求。很多时候,我们想要的不是物质,而是背后的情感反馈。

从时间上来说,奖励只在短期内有效果,持续不了多久。因为,我们是为了奖励才s去做一件事。一旦奖励消失,那么我们就没有了动力。要使得行为变化持久,就必须保持奖励源源不断,但这是不切实际的。

奖励的效果必须取决于它们是否能产生持久的变化——那种即使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也能持续的改变。——《奖励的恶果》P43

以前做过一些使用物质奖励改掉坏习惯的实验,比如减肥、戒烟和系安全带等。最后的实验结果显示奖励组的表现比非奖励组还差。

奖励通常对“缺乏热情”不爱挑战的人有效,对简单重复的任务有效。在奖励研究上最具影响力的论文之一是基于1970年代中期之前所做的研究,指出了以下结论:

但满足两个条件时,奖励会对表现产生负面影响:一、当受试者对象对任务本身感兴趣时,提供奖励作为动力便是多余;二,但问题的解决之道足够开放,导致寻找解决之道的步骤并非一目了然时。

奖励真的有这么差吗

《奖励的恶果》全书是以奖励者的角度进行论述的,没有考虑被奖励者的感受。其实,每一个人对奖励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会受个人过往经历的影响,也会受可得性启发式、代表性启发式等认知偏差的影响。对于某些人来说,奖励作为评判手段恰好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提供了胜任感。对他们而言,奖励不过是附加物。

激励效应是强大的。奖励提供了即时反馈,能够有效地对所做的行为进行调节。在社会管理中,奖励与惩罚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人性中,有天使也有恶魔。对于正当的行为,予以奖励;不道德的行为,加以制止。今年疫情爆发期间,国内通过严格的管控,进行居家隔离,出门必须佩戴口罩。这种方法,有效抑制了疫情的蔓延。而美国作为崇尚自由的国家,把出门与否,是否戴口罩的权力交给个人,反而使得疫情变得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