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由奇迹构成》是我最喜欢的电视剧之一。它以新龟兔赛跑的隐喻,来讲述了两类人对生活的态度:龟兔赛跑中,为什么乌龟没有在中途叫醒睡着的兔子呢?
男主相河老师:医生您很像兔子阿
女主水本医生:别看我这样,我可不是兔子。我其实属于努力类的那种。不聪明,但是在埋头努力,硬要说的话,应该属于乌龟那类的。
男主相河老师:乌龟完全没有努力,对于竞争和胜负完全不感兴趣。乌龟只是享受自己,迈步前进。
女主水本医生:那么兔子呢?对于兔子你是怎样解读的呢?有能力却因大意而输掉比赛。
男主相河老师:兔子为了看不起乌龟而向前跑,它想证明自己很厉害。
一类是乌龟,以男主相河老师为代表,对工作和生活充满了好奇心和热情。每天骑着单车愉快地去上课。沉浸于动物研究,经常独自去田野调查。即使在去上课的路上,看到动物也会停下来观察半天。
另一类人是兔子,以女主水本医生为代表,毕业于日本最好的医科大学,并去留学深造。回来后,继承父母的诊所,甚至还熟悉管理学,是优秀的牙科医生。但是,她即使作为成功女性的形象,上了杂志的专栏,也还是不快乐。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异?其实,早在7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研究与之相关的话题,即人做事情的理由是什么(这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分支,叫动机心理学)。学者德西和瑞安基于40余年的科学研究,创立了自我决定论来解释个人动机的问题。
如果将上述两类人做一个动机的分类。那么男主这类人是内在动机驱动的,会因为活动本身有趣而去做。而女主这一方是外在动机驱动的,会因为外在的因素而做出某一行为,比如金钱、名誉、赞赏等等。
他们通过研究发现,相较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会有助于心理健康、个人成长和整体幸福感。
那么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从何而来呢?
内摄和整合
德西和瑞安从有机的和人本主义出发,认为人类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走向自我的一致与和谐。人类从出生到死亡就一直在与社会环境互动。在整个过程中,一个人会将社会环境强加给他的规则、纪律等等外部的因素内化,使得与内在自我相一致。然而内化不是那么顺利的,会分化出两个类型:【内摄】和【整合】。
【内摄】是将社会的要求、规则等接收,但并没有完全消化。内摄会让一个人越来越不自主。她的脑内盘旋的是应该做什么,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剧中水本医生,就是如此。
第二集,相河老师向水本医生诉说,路的两边,一边有松鼠,另一边没有松鼠,所以自己想搭一座桥。两人的交流,隐含地说出了水本医生的内摄是由过往经历造成的。
水本医生:中心点是你想要松鼠穿过去对吧?
相河老师:不是。过不过去,选择权在松鼠。只不过想让松鼠们知道,有办法可以穿过去。最后,当然如果它们过去我会很开心。不,应该是超级开心。
水本医生的想法可以解读为:松鼠,我给你搭了个桥,所以你必须给我过去。她之所以会这么想,很可能过去就是像松鼠一样被对待。对她而言,必须满足外界的要求,才能够得到别人的爱和尊重。这使得她形成了附有条件的内摄信念,即“做这个可以得到那个”。现在,她也认为只有按照内摄信念去做,才是对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爱和尊重。
这时候,内摄加上有条件的结果,变得更加棘手,这会形成【自我卷入】。
自我卷入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用于描述一个人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取决于特定的事物。
简单来说,人们会有条件地做一件事。处于自我卷入的人,他们会将自我价值建立在取得某些外在目标上,如财富、权力、声望、美貌等等。
如果男人的价值观依赖于从工作中积累财富,他就是自我卷入于工作;如果女人的价值感依赖于在健身俱乐部赢得比赛,她就是自我卷入于运动。——《内在动机》P120
而且,他们往往会关注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如何。其实别人根本并没有像你所想的那样看待你。
在剧中的二号人物樫野木准教授也是自我卷入于工作。他原来也是和相河老师一样,对田野调查充满兴趣。后来以“为家庭好”这一理由,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去疯狂发论文,希望给家庭带来更好的未来。但还是离婚了,当他听到女儿说:“妈妈觉得你做田野调查的时候是最帅的”,简直是被万箭穿心的感觉。他所认为的“别人的期待”,根本不存在。其实,“别人的想法”,很多时候都不过是自我意识过剩创造出来的。
心理学家瑞安和他的同事通过研究来探索自我卷入的影响,发现它有很大的危害:
- 自我卷入会削弱完成任务的内在动机,导致实验对象表现出更多的压力、紧张和焦虑。
- 自我卷入会支持虚假的自我,破坏真实的自我的发展。
- 自我卷入损害了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在剧中,女主看到男主活得如此快乐,再加上分手的打击,意识到了自我卷入的状态。然后,内心的两个小人开始打架。一方是希望维持自我卷入,而另一方则是极力抵制。她更是直接把杂志的专访撕掉,作为反抗。但是,这种反抗并没有解决实质问题。因为两方都是自己,反抗的结果只是把自己完全否定了。
与自己和解其实很简单。只要一开始就放弃自我卷入,就能让自己从这种状态中解脱出来。正如夏洛蒂·塞尔弗所说:如果你不怕变胖,那么你就能变瘦。
后来,女主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也很有意思。在讨厌自己的时候,突然出现了奇迹。这个奇迹和自己无关,但就是选择了自己。在还没和解时,奇迹就已经治愈了自己。
在心理学上,和解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将外部的规则与原有的信念、价值观、意义等融合到一起,使之成为了自己的一部分(自恰)。这是内化的第二种类型,【整合】。这时候,我们会根据内心的真实想法去行动,既不会欺骗自己,也不会迎合他人的需求。我们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此外,我们会愿意为那些重要但没有趣味的活动承担责任。整合,让我们变得既是自主的,也是负责任的。
自主行事时,人们完全愿意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并且带着乐趣和决心沉浸在做事的过程中,其行为源于他们真正的自我感觉,所以,他们是真实的。——《内在动机》P3
伴随着自由而来的是责任,因为这是我们真实身份的一部分。在我们努力与社会整合的过程中,负责任地成长是我们的本性——《内在动机》P212
自主、胜任和归属
回到一开始提到的,整合是自我走向一致与和谐的正确方向。但其实,并没有说明应该如何走到正确的道路上去。
德西和瑞安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找到了一条通往正确道路的捷径。它就是,人必须满足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自主、胜任和归属。内在动机也由它们而产生。
解释 | 特征 | 正例 | 反例 | |
---|---|---|---|---|
自主 | 人们感觉自己行为是自发的,可以自主做出选择和决定 | 自愿+自由 | 大学教授 | 外卖员 |
胜任 | 人们对行为能达到某个水平的信念。相信自己有能力做某事,强调人与环境互动时,产生有效的反馈 | 有挑战+做成了 | 创作视频 | 看视频 |
归属 | 人们感觉自己与他人有关联 | 爱+被爱 | 朋友 | 点赞之交 |
在剧中,相河老师做着自己感兴趣的动物研究,有自主感;教着自己擅长的生物学课程,有胜任感;用自己的热情河行动,吸引着周围的人,有归属感。
成为创造者
然而,我们在生活中基本上都是被动地被社会推着往前走。一天24个小时,除去工作之外,还要做着很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在有限的时间里,似乎很难找到可以满足自主、胜任、归属需求的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内在动机》中的有一句话,可以来解答这个问题:
只有自主的行为能带来真实性,因为它意味着行为人要成为自身行为的创造者。——《内在动机》P5
“创造者”一词点明了问题的核心: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发现,而应该是去创造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事。每天拿出一点时间,专注于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而且,每个人都生而不同,那些符合自己个性的,才是真正值得做的。
在这里,我只是以《内在动机》这本书切入来谈乌龟和兔子的问题。整部剧的观感,相当治愈。如片名所说,剧中所描绘的一个个小细节,描绘了生活是由一个个奇迹组成的。
最后,以一段做真实的自己,为结语。
不要忽略你真实的想法,做你内心想做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而不是别人想让你成为的人。
你用不着完美,用不着聪明,不一定优雅,不一定大胆,不见得三观完整,而也不见得看破红尘。你只需要对自己的本我真诚。
若把真正的自己发挥到极致,自然会有真正欣赏你的人被你吸引,你则不需要改变,不需要对自己委屈求全,不需要对自己撒谎。——SherryLi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