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大城市中,“对的人”存在的概率是多少呢?
900万人在一个城市生活,
其中一半是异性(450万),
然后你大概会更愿意和年龄相仿的异性交往,
这些人差不多有三分之一(150万),
这些人也不全是单身,最多也就一半(75万),
那么这些人当中又有多少能入你的法眼呢,大概二十分之一(3.75万),
而刚好喜欢你的,算十分之一(3750),
在这些人的交往中,你又会对多少人厌倦呢,
而又有多少人觉得你有趣呢,
最后走到了一起呢。
从上面的计算来看,“对的人”比我们想象中地少。每加一个条件,过滤掉的人越多,留下的所剩无几。如果抱着很高的期望,试图去寻找和等待各方面都符合自己标准的人,显然是极其不现实的。哪怕你穷尽一生去找一个“完美“的人,这个人可能并不存在。
有两种婚姻爱情观。
一种是,觉得有一种不可解释的“爱情”,上帝会指定这个世界上惟一的一个人跟自己过一辈子,此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到那一个人。然后找了很多人,相处一段发现都不是上帝指定那个人,然后再继续找。
另一种是,理解“爱情”是一种主观的意识形态,婚姻是基于现实的契约,并不存在惟一的一个人,甚至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是那么大,所以,如果跟一个人订下了契约,就跟对方好好过,结果他可能真是跟惟一的人过了一辈子。
哪一种人会更幸福?
如果一定要判断的话,我觉得标准比较简单,就是跟对方相处是否舒适放松。——方丈
(一)
进化心理学从生物进化角度,给出了男女差异的合理解释。进化心理学源自达尔文的进化论。它整合了多个心理学的子学科,并统一到一个整体的理论框架下。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由大量专门化的机制所组成的,每一种机制都用于解决在进化历史中反复出现的适应性问题。这就好似给每一把特殊的锁,专门配了相应的钥匙。其中,核心的适应性问题为:生存问题与繁衍问题。繁衍是为了生育子女,因此父母双方会尽可能地增加子女幸存下来的概率,比如设法让其有良好的生存环境、更健康、更聪明等。而男女双方的差异就来源于对后代投资的多少。
对于女性而言,她对孩子的投资是巨大。在生孩子时,需要忍受怀胎十月的痛苦。继而,还要花费2-4年的时间哺育孩子。而男性付出的代价则小很多,只贡献了几分钟性爱和一勺精液。而且,从后代数量上来看,男性和许多女性发生性行为就可以拥有更多的子女;但如果女性和许多男性发生性行为,却并不会有更多的子女。因此进化心理学衍生出了两个推论:(1)男性作为投资较少的一方,会通过竞争来争夺异性(2)女性作为对后代投资较多的一方,会更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伴侣。比如女性选会择那些有最好基因的,最愿意也最有能力供养和保护子女的男性。简而言之,呈现出了男性竞争,女性选择的局面。在生活中也是这种情况,大多数时候都是男性追求女性,而不是反过来。所谓“女追男,隔层纱”,也是这个道理。上述心理机制的不同,导致两性在择偶策略上存在明显差异。
女性需要找一个能够照顾自己和抚养子女的人。因此,她更看重男性是否有能力或者拥有资源来投资自己和子女。在生活中,一些线索可以代表男性是否具备上述特征,譬如看得见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等。此外,对年长男性的偏好,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特征。因为男性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随着年龄而增长的。当然,拥有各项资源也不一定会投资自己。所以,女性还会考察男性是否愿意投资,也就是“对她好”。比如送礼物、关心、满足对方的真实需求等等。除此之外,女性对身高极其看重,这往往代表男性有能力保护自己和子女的安全。
男性想找的是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即女性的繁殖价值。但是男性不会直接观测到女性的繁殖价值,而是通过一些线索来判断。其中,一个最直接的判断方法是女性的年龄。因为平均而言,年轻女性通常比年长女性在将来生育更多的子女,而且女性生育能力也随着年龄而下降。除此之外,颜值和身材往往也意味着年轻和健康。所以,也不难奇怪,男性对年轻、颜值和身材等方面的偏好。
进化的逻辑产生了一个更加强烈的预测:存在普遍的审美标准。在评判一处风景是否优美的是否,现代人通常会关注一些特定的线索,比如水源、游戏场地和藏身之所等,这些偏好其实效仿了远古祖先在热带大草原的生活习性。与之类似,男性已经进化出了相应的审美标准,他们特别关注那些能反映女性生育力或繁殖价值的外在线索。如丰满的嘴唇、光洁的皮肤、清澈的眼睛、亮泽的头发、长长的头发、灵巧的身体、轻盈的步伐、对称、女性化的面孔、女性化的嗓音、低腰臀比。——《进化心理学》巴斯
(二)
进化心理学,让我们了解到百万年演化而来的,两性择偶偏好上的差异。但是,这个结果是基于统计上的整体研究,代表是大多数人的情况。而,个体之间是存在明显差异的。那么如何确定自己的偏好呢?
在经济学上,自身拥有的货币数量,往往决定了能购买多少商品。如果经济困难,你可能会把大部分钱花在生活必需品上,比如食物、衣服。当预算充足时,你才会购买奢侈品,比如名车、首饰等。这被称为预算分配。李正其及其同事将这种方法应用到了选择伴侣上。他们把预算分为低、中和高三个档次,然后让被试在不同的偏好特征上分配手头的预算。研究发现,预算低的男性,把大部分的预算分给了外貌。预算低的女性,把大部分的预算分给了资源。只有但预算增加时,男女才会把更多的预算花费在“奢侈品”上,如花费在活泼、善良和创造性等特征上。
实际上,财富、健康、才能、性格和长相等特征,没办法简单地像商品一样明码标价。但上述的预算分配方法,却亦然可以告诉我们非常重要的信息。
比如,把一个美女和一个长相普通的妹子放在一起,同时后一个妹子的性格、学历、家境等都要好于前一个。对于男生来说,由于进化机制,会更偏好于选择美女。因为,长的好看代表的是繁殖价值的线索。但是,从预算分配来看,如果将外貌、性格、价值观、学历、工资等当作各种商品,那么你自身拥有的货币数量往往决定了能够购买物品的数量。当把大部分的货币花在外貌上,就必须相应地就得减少其它的预算。
这种计算之所以关键,是因为选择伴侣是双向的过程。第一点是关于你对别人的期望,如果你是个颜控,可以给颜值赋予更高的权重。但是你自己的预算是有限的,你要确定自己最偏好的特征有哪些。第二点则是别人对你的期望。你喜欢别人,别人还不一定喜欢你呢。如果受进化影响看重颜值,是不是值得?因为你是在用自己的某一优势去交换对方的优势。
其实,从长远来看,你是要与一个妹子一起相处近三十四年的生活,颜值说带来的收益其实是很小的。所以,尽力克制这种本能,找到一个三观一致、有生活情趣的妹子显然重要得多。
两个人谈恋爱,组建家庭,是否幸福,其中有可变因素,有不可变因素。
不可变因素是,双方人格上是否互相认同,相处是否愉快。
可变的因素是,外形长相、财务状况、家庭条件、他人的态度。
可变因素是可以量化的,账算得清,但时间越长,它的权重越低,因为它“可变”嘛。
不可变因素不容易量化,甚至无法感知,但时间越长,权重越高。
聪明人算可变因素,智慧的人,看重不可变因素。——方丈
Amy Webb在TED的演讲,提供了一种使用数据和公式的方法。她将不同的因素数学化,构建出打分系统。这样的好处是,将相对主观的评价客观化,并且不同人之间可以相互比较。
在学术上,这种方法被称为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这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的优点是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多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它的具体步骤可以分为四步:
- 设定各级评价因素
- 确定评价细则
- 设定各级评价因素的权重
- 计算评价分数
第一步,我们需要设定评价因素。比如,我们可以罗列出个人关键信息作为评价因素。下面,列出了九个维度的评价因素,基本上涵盖了个人的关键信息。
-
外貌与身材:颜值、身高、体重、打扮等
-
学历:本科、硕士、博士等
-
年龄: XX岁
-
性格:是否讲道理、是否独立、是否诚实、是否温柔善良、是否开朗等
- 三观:责任心、理性、勤奋、自律、对世界充满好奇、终身学习心态、消费观等
- 家庭:家庭关系,家庭财富、社会地位
- 收入与社会地位:收入、职业、社会地位等
- 经历:感情经历、人生经历
- 爱好:阅读、运动、旅行、摄影、游戏、美食、文艺等
第二步是对每个维度打分(比如0~10分)。像外貌、年龄这类是比较容易确定的;难的是那些非常主观的,比如性格、价值观等。
第三步确定各个维度中影响因素的权重。如上述提到的,自己最看重的,相应权重更高。
最后一步,根据每个维度的打分,再乘以每个维度的权重,得到一个总分。当然,总分是动态变化的,因为整个过程涉及到双方互动。在刚接触的时候,我们得到一个印象分。当印象分高于设定的最低分值时,才考虑接触。此后,通过相处,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最初的判断有误,那么需要再次修正。
(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是一次性就遇到了所有人。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到的人相继出现。选择伴侣也是如此,如果发现后来接触的异性,比上一个更好怎么办?再进一步,会不会在未来出现更好的呢?
学术界将这类选项相继出现,而且是以随机顺序出现的问题,归类为搜索问题。
一个人需要在拥有多种不确定参数的总体中进行选择,而且这些参数事先只能部分地得到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选项本身的搜索(而不是对与选项有关信息的搜索)成了中心问题。——《简捷启发式:有限理性让我们更聪明》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统计学家们(Ferguson,1989;Gilbert & Mosteller,1966)提及的“秘书问题”:
作为英明的老板,你决定招一个秘书。共有N个人(N已知)来参加面试,面试顺序随机。每次面试,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聘用此人,要么拒绝。如果你面试到最后一个,发现前面的某个人更加合适,也不能再返回去选择此人。因为,她已经被你拒绝。这意味着,如果直到最后也没有发现合适人选的话,那么就必须聘用最后一人。那么问题来了:要想找到满意秘书的机会最大,应该何时停止甄选?
秘书问题的答案是遵循37%原则。假设有100个候选人,那么先查看前37个秘书,然后放走每一个秘书,但是需要记住这些秘书中最好的一个,记为评价标准。然后从第38个开始,一旦出现超过评价标准的秘书,就立刻结束。
秘书问题追求完美的结果,要么如愿以偿地挑选出最好的申请者,要么一无所获。它假定了一开始就知道候选人的确切数量。如果不知道会遇到多少人,那么秘书问题也就无法求解。
在秘书问题的基础上,吉仁泽和他的同事发现了比37%更简单的启发式规则,“尝试12”。这个规则不需要提取知道会遇到多少人,也同样有效(适用于从100到几千的候选对象规模)。“尝试12”得出的结果不是最优解,而是满意解。它可以认为是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尝试12”的做法是,首先你充分地考虑随机遇到的前12个对象,拒绝每一个, 但记住其中最好的。然后,从第13个开始,寻找更好的。一旦发现,就停止寻找,于是到第20个人时,你发现了想找的人。然后,你向她求婚,结果当场被拒绝。为什么会这样?
37%原则和“尝试12”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双向选择。你在选择的同时,对方也在做出选择。这与上面提到的问题是一样的,你要掂量出自己有几斤几两,喜欢的人会不会也喜欢你。明智的做法是,寻找的与自己相匹配的对象。唯有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才会更大的概率选择你。那么,“尝试12”才是有效的。
结语
所有这些并不是说爱无关紧要,也不意味着选择伴侣仅仅可以用概率、择偶策略、评分系统、搜索等方法来描述。爱可以成为坚定自己选择的理由,并使得进一步的寻找变得完全没有必要。但是,上述方法揭示了一些重要的信息。这是一个双向选择问题,要想清楚四个问题:
- 我的偏好是什么(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
- 对方的偏好是什么(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
- 我的偏好是否是对方所拥有的?
- 对方的偏好是否是我所拥有的?
而且,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完美“的人。如同搜索问题一样,我们只能得到一个满意解,而非最优解。正如芒格所说,每个人都在寻找与自己”身价“相当的对象。
找到好配偶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呢?唯一的最佳方法是你首先必须值得拥有好配偶,因为从定义上来说,好配偶可绝不是傻瓜。——芒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