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人生,应当充满着神来之笔,那才酣畅有劲。计划,即使实现了也没趣。祝福你。——朱生豪
投资
2024年,A股市场迎来了久违的上涨,各大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其中,沪深300上涨14.68%,创业板指上涨13.23%,中证500上涨5.46%,中证1000微涨1.2%,万得微盘股则上涨10.00%。然而,市场走势剧烈波动,涨跌起伏明显。
市场在年初遭遇重挫,截至2月5日,各大指数呈现梯度式下跌:沪深300下跌7%,中证500下跌18%,中证1000下跌27%,万得微盘股跌幅更是高达46%。回顾来看,雪球产品的爆仓成为这轮市场崩盘的导火索,并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雪球产品通常挂钩中证500、中证1000等指数,其爆仓后,机构需抛售相关成分股,而这些股票多为小盘股,集中卖压导致股价快速下跌。此外,小盘股近年来受到量化机构青睐,因策略回测显示,其收益率普遍高于大盘股。这导致量化策略会天然地偏向小市值。因此小市值股吸引了大批量化资金涌入。然而,流动性过于集中带来了市场隐患,一旦市场情绪转空,小盘股的抛售压力骤增,不仅加剧市场恐慌情绪,也进一步放大市场整体跌幅,最终形成剧烈的市场动荡。
万得微盘股是最具代表性的小盘股指数,近年来凭借其出色的表现,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2019年至2023年,该指数的年度收益率分别为44%、18%、40%、16%和50%,整体表现亮眼。量化机构在研究量化指增产品时,并未刻意偏向小市值股票,但模型在实际预测中会自动倾向于选择小市值股票。因此,量化策略每年实现15%-20%的年化超额收益,小市值股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统计数据来看,微盘股存在较为明显的月历效应。2019年至2024年间,1月份除2023年外,其余年份均为负收益;4月份的情况也类似,除2021年外,其余年份均出现下跌。这种现象可能与年报披露时间有关。1月和4月恰逢年报快报及正式年报密集披露期,小市值公司有暴雷可能,市场情绪影响较大,从而导致股价下滑。
有趣的是,尽管截至2月5日,万得微盘股年内最大跌幅达46%,但2024年全年仍录得10%的累计涨幅。
年份 1月收益率 4月收益率 2019 -4% -2% 2020 -2% -1% 2021 -10% 0.8% 2022 -3% -17% 2023 10% -5% 2024 -21% -5%
2月份市场经历暴跌出清后,迎来一轮强劲反弹。然而,随着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及企业年报的披露,基本面表现低于预期,市场再度陷入调整。但与此同时,以银行股为代表的高股息板块却逆势走强,成为市场追逐的热点。
转眼进入九月份,政策利好频出,市场情绪迅速升温。短短6个交易日(9月24日-10月8日),上证指数从2800点飙升至3600点,涨幅和成交量均创下历史最快增速。市场的疯狂上涨再次验证了那句投资箴言:“闪电劈下来的时候,你必须在场。” 因为从历史经验来看,市场的主要收益往往来源于少数的交易日。然而,A股市场的特性是涨得快、跌得也快。10月之后,市场资金外溢至各类投机板块,但整体行情开始震荡回落,直至年底。
(1)量化
300增强策略在2024年依然展现强劲表现,全年收益率达59%,相较沪深300获得44%的超额收益。历年收益率如下: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
---|---|---|---|---|---|---|
策略收益(%) | 41.54 | 62.94 | 24.42 | -11.76 | 7.48 | 59.00 |
沪深300收益(%) | 36.07 | 27.21 | -5.20 | -21.63 | -11.38 | 14.68 |
超额收益(%) | 5.47 | 35.73 | 29.62 | 9.87 | 18.86 | 44.32 |
策略在1月份主要配置红利股,成功避开小盘股的大跌。2月份精准把握芯片和半导体板块行情,单月涨幅高达23%。之后,该策略长期重仓银行股,稳步上涨。虽然9月份的那6天涨幅未能跑赢沪深300,但后续随着市场快速回调,策略再度拉开超额收益。从统计上来看,除9月份外,其他月份的超额收益均高于沪深300;仅1月、8月和11月录得负收益,其余月份均为正收益。
其余时间主要研究全市场选股的机器学习策略,现已基本成熟。该策略的特点在于,通过模型构建上千个因子的非线性组合,然后使用最新数据动态调整因子权重,从而有效降低整体因子的失效风险。由于权重的不断调整,策略的选股风格也会变化,时而偏向小市值,时而侧重大市值,时而有偏向成长股。这种动态调整机制,使得策略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提高策略的稳定性和胜率。
从回测结果来看,该策略换手为1年30倍,年化收益率28%,最大回撤19%,夏普比率1.08。其中,2024年收益率达到30%,表现符合预期。
(2)价值投资
今年是收益记账的第二年。2023年是-11%,而今年实现了28%的正收益。然而,组合的波动性极大,2月份跌幅一度达到20%,而10月初则攀升至60%的高点。今年的主要操作是止损洋河,转而持有茅台;迷你仓卖出美团和苹果;开始建仓全市场选股策略。目前,仓位主要集中在腾讯和茅台。
过去三年一直托后腿的腾讯,今年变成了最赚钱的股票,股价累计上涨43%。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企业的“价值”源自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因此衡量一家公司是否具备价值的关键,在于其能否持续稳定地产生现金流。腾讯作为中国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现金流能力。其核心产品微信和QQ自带庞大流量,并由此衍生出三大业务板块:(1)增值服务(游戏和社交网络)、(2)广告业务、(3)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这些业务均维持稳健增长。此外,腾讯的企业文化亦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用户至上”的理念贯穿于所有产品之中。同时,腾讯高度重视股东回报,今年的回购及分红总额已超过1300亿元,充分体现了对股东利益的承诺。
茅台的持仓逻辑,是将其视为机会成本的衡量标准。如果市场上出现了比茅台更具吸引力的投资机会,将会考虑卖出茅台,调整投资组合。
因此,有很多机会可供选择的投资者获得的投资回报通常比机会较少的人更好,使用机会成本这个理念来筛选可以作出更好的投资决策。持有这种态度,你会得到一个集中度非常高的投资组合。我们的做法如此之简单,可是效仿我们的人却很少,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伯克希尔的股东倒是普遍效法我们,他们全都学会了这一点。但它不是投资管理行业的标准做法,甚至连一些伟大的大学和聪明的机构也不这么做。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如果我们是对的,为什么大错特错的著名企业是如此之多?
巴菲特:如果有人向我们推销一家企业,我们脑子里想到的第一件事是,“我们更愿意买入这家企业,还是更愿意增持(已经持有的)可口可乐?我们更愿意购买这家企业,还是更愿意增持吉列?”不拿这些未知的新企业与你非常确定的企业进行比较是疯狂的,你能找到的、未来前景和可口可乐一样确定的公司极少。因此,我们想购买那些确定程度接近可口可乐的公司,然后,我们想弄清楚购买新企业是否比增持我们已经持有的公司更好。如果每一个管理者都这样做,在收购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不相关行业的企业之前,就问自己,“收购这家企业会比回购我们自己的股票更好吗?比购买可口可乐的股票更好吗?”如果他们这样做的话,兼并收购交易将会少很多很多。但不知是什么原因,他们似乎没有这么做。我们会这么做,会将新的企业与我们认为我们能够得到的、近乎完美的企业进行对比。
那么上述提到的投资机会可能在哪里?主要有两个方向:第一,找到比茅台“价值”更高的股票;第二,当量化策略出现大幅回撤时。这里重点探讨第二种情况。
以300增强策略为例,其买卖逻辑与价值投资完全不同。价值投资通过评估股票的低估或高估来决定买入时机,而300增强策略没有估值水平的概念,它是通过预测,来选出未来一个月最有可能上涨的股票组合。因此,该策略可能在本月选择低估值个股,而在下个月转向选择高成长但估值高的股票。因此,对于300增强策略而言,投资者仅需严格复制其买入和卖出操作,真正重要的是在何时投入资金跟随该策略。
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终为始的思考方式。策略构建出了一套完全自洽的买入卖出股票的系统,其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净值的稳步增长。因此,策略的终点就是净值的变化。那么假设策略有效性持续存在的情况下,净值应呈长期上升趋势,但短期内会因市场波动而出现下跌。比如,在策略净值创下历史新高时去买入,就非常有可能买在高点,从而面临后续的净值下跌。因此,更优的买入时机是在策略净值回调期间。
那么如何精准定义策略净值的回调呢?我们可以通过最大回撤进行量化计算,并据此制定买入规则。例如,一个简单有效的策略是:当最大回撤每增加5%,逐步加仓。具体而言:
- 当最大回撤达到 5%,投入 20% 的计划资金;
- 当最大回撤达到 10%,再投入 20%的计划资金;
- 依次递增,直至最大回撤达到 25% 时,累计资金投入 100%。
之所以将最大回撤设定为25%,是因为根据历史数据,策略只有少数几次出现超过此幅度的回撤。这种分批加仓的方式,能够有效规避高点买入的风险,并能在市场震荡中优化资金配置,提高长期收益。
最大回撤 | 投入资金 | 总投入资金 |
---|---|---|
5% | 20% | 20% |
10% | 20% | 40% |
15% | 20% | 60% |
20% | 20% | 80% |
25% | 20% | 100% |
日常
我的快乐即是爱你
今年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遇见了最喜欢的人。不早不晚,恰好是在最好的时间,最好的地点,仿佛命中注定。你热爱学习,聪明上进,温柔善良,漂亮可爱,独立又有责任感,还懂AI,羽毛球打得也很棒。你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能与你相知相伴,是我最大的幸运。我们三观契合,相处自然踏实,一切都恰到好处。因此,从相识到相爱,从见父母到订婚求婚,再到即将步入婚姻殿堂,这一路走来,每个阶段都如此顺畅,仿佛一切自有安排(P.S. 今年是我做饭最多、刷碗最勤的一年,前所未有🤣)。
爱情只能产生于这样两个人中间,这两个人都从他们生存的圈子里跳出来并相互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又能脱离自我中心去体验自己。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生活,才是爱情的基础。这样体验到的爱情是不断地挑战,这种爱情不是避风港,而是一种共同的努力、成长和劳动。如果两个人能从自己的生命的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己的一致,与对方结成一体,而不是逃离自我,那么在这样的基础事实面前,就连和谐、冲突、欢乐和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就只能退居二位了。——弗洛姆
最喜欢的书是阳老师“心智三部曲”之一的《工作的心智》。虽然书名强调“工作”,但实际上,它讨论的核心是作品的价值。全书内容丰富、信息量庞大,但凭借优雅流畅的文笔,阅读起来异常流畅。
提到“工作”,许多人下意识会将其视为一种被动执行的任务——仅仅因为公司支付薪水,我们才不得不去完成。那么,如何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书中提出了关键策略:将作品作为核心驱动力,主动创造。而且相比于娱乐消遣,创作能带来更深远、持久的满足感。
以我写年终总结的经历为例,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构思内容,还要回顾过往记录,并以清晰有逻辑的语言整理输出,往往需要几天的深度投入才能完成。这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甚至有些痛苦,但当最终完成时,那种充实感和成就感却无比强烈。因此,何以解忧?唯有创作。
实际上,我们的时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用于个人创作,另一种用于消费他人提供的信息产品或实物产品。如今有一个格外明显的趋势:你用于个人创作的时间越来越少,而用于消费的时间越来越多。相比消费,创作更容易产生心流体验。这是一种远胜其他廉价愉悦感的高级体验。——《工作的心智》
我最喜欢的游戏是 《黑神话:悟空》。作为国产首款 3A 级游戏,它不仅在媒体评分和销量上创下纪录,更是一款能让中国玩家深度共鸣的作品。它带给我的震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画面惊艳。游戏中的自然景观和古建筑均取材于真实世界的佛像、寺庙等文化遗址,再借助虚幻 5引擎的强大渲染能力,使得画面极致细腻,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中国文化的丰富韵味。
二是剧情共鸣感。国外游戏的故事或架空,或基于历史改编,或贴近现实,但哪怕叙事再精彩,总会因文化差异而有种差点意思的感觉。而黑神话:悟空中,孙悟空、二郎神、黑熊精、黄风大圣、猪八戒、黄眉、蜘蛛精、红孩儿等角色悉数登场。每个名字都能瞬间勾起儿时看《西游记》的回忆,代入感十足。此外,游戏不仅再现了这些角色,还为他们赋予了独特的背景故事,使得剧情更加丰满。
三是战斗体验。 游戏的风格偏向“魂系”硬核玩法,但同时融入了孙悟空的法术,如定身术、铜头铁臂、变身毫毛、七十二变等,真正让童年里看《西游记》时幻想的战斗,在游戏中成为现实。此外,作为原著天花板战力的大圣、二郎神,被设定为通关Boss,打不过也成为了一种合理的设定。
什么是惊喜?
惊喜是主动的冒险,是陌生的发现。
惊喜是在旷野上肆意地游荡。
也是在海边随便捡起一块贝壳,然后看上一整天。
人生不是一场单向度的马拉松。
游戏科学,也不应该只活在既有的延长线上。
我知道我知道,我无论今天说什么,大家还是会坚持不懈地敲打我——
“那我问你,玩够了吗?到底什么时候做DLC?”
这首歌,就是我的回答。
不说了,我去吃泡面了,都快凉了。——游戏科学创始人冯骥
结语
2025年,生活上要更加松弛,爱我所爱。身体上,锻炼核心,磨练球技;精神上,亲近自然,投入创作。
希望新的一年,我们和我们爱的人都平安健康,遇见快乐,创造惊喜。
为了写诗,我们要仔细看。
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看。
仔细看这世上所有的东西非常重要。
——电影里诗人的台词